
随着优质粮食工程的深入实施,“宁夏粮仓”装上更多优质粮的“宁夏饭碗”,成色更足。 (资料图片)

唐徕渠灌域的小麦。 (资料图片)
仓廪实,天下安。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,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,主题为“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”。近年来,我区聚焦粮食全产业链优质高效高质量发展,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,让“宁夏粮仓”保障更有力、“宁夏饭碗”成色更足。
粮仓装上“数字心脏”

在储备粮滨河储备库12号粮仓,仓内温湿度适宜,粮食“睡”得安稳舒适。
近段时间以来,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,银川市气温波动显著。10月15日,记者走进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储备粮滨河储备库12号粮仓,仓内温湿度适宜,粮食“睡”得安稳舒适。
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仓,而是一座搭载了“智慧大脑”的数字化储粮空间。仓内布设数百个传感器,实时捕捉温度、湿度、水分、虫害等数据,配合智能通风、智能灯控、电子垛牌、气体检测等系统,真正实现了“物联网+安全储粮”。
“过去靠人工检测,一个仓跑下来得半天。现在坐在指挥中心,点一下鼠标,粮情一目了然。”滨河储备库负责人罗鑫介绍,粮情检测已从原来的“三温两湿”升级为“三温三湿”,新增水分与移动点检测功能,让粮情隐患早发现、早处理。
在宁夏农垦银川储备库,智能扦样机正摆动机械臂,精准插入运粮车中取样。过去人工扦样需10分钟,如今仅用3到4分钟;质检环节也从25分钟压缩至10分钟,大大缩短了农户等待时间。效率提升的背后,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。
“我们构建了‘采购—物流—存储—销售’全流程可管可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,实现对产、购、销、人、财、物的精细化管理。”宁夏农垦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潘利告诉记者,“智慧宁粮”如同集团的“最强大脑”,将原本分散的业务环节串联成“一盘棋”。
大屏幕上,粮食购销存数据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,供决策者精准研判。而在仓内,工作人员佩戴的“智慧云盔”格外醒目——搭载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,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现场画面与声音,语音指令即可完成仓储操作,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数字化监管已从“人找问题”转向“问题找人”。库区配备的安防巡检机器人定期巡逻,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粮情,一旦参数异常,系统立即预警。库区门、井、箱、柜全部编号入网,形成“人防+技防”双保险,推动安全管理从“被动响应”迈向“主动防控”。
从“汗水储粮”到“智慧管粮”,宁夏农垦集团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,不仅筑牢了“数量真实、质量良好、储存安全”的粮食安全防线,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粮库管理智能化路径。截至目前,“智慧宁粮”项目现已建成13套子系统,覆盖集团9个储备库、280余栋仓房,接入终端设备50余种,实现业务全流程、全要素、全覆盖监管。去年,宁夏农垦集团粮食出入库近万车次,全程留痕、风险可控,彻底杜绝“人情粮”等管理漏洞。(记者 李峰 文/图)
黄河水再护塞上岁稔年丰
扛过了干旱多风的春季,耐住了高温炽热的酷夏,经过171天连续灌溉,宁夏引黄灌区886万亩农田最终跨进流光溢彩的9月。38.2亿立方米黄河水让稻田喝足“灌浆水”、玉米饮够“壮穗水”、葡萄园享好“膨果水”……又一个丰收季来了。
水是粮食的命脉,在宁夏缺水的土地上,将每一滴水用到刀刃上,是支撑粮食丰收、百姓安康的大事。宁夏水利系统始终坚持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严格遵循“优先保障生活水、重点保障生态水、统筹协调生产水”原则,综合分析研判黄河水情、作物用水需求及气象条件,结合年度作物布局、工程输水、调蓄能力、取水许可和用水权等实际情况,将水分配到各取水工程、乡镇、村组灌溉直开口,实现了“从黄河源头到田间地头”的精准分配,打下了水资源科学调度基础。
今年,固海扬水工程长山头渡槽改造、七星渠进水闸升级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相继完工,从水源、骨干渠系到田间的三级灌排工程体系愈发完善,为水资源高效输送搭建起了“快车道”。在同心县韦州镇玉米高产示范田里,智能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遍布田间,黄河水经过600余米的扬程提升后,精准滴入作物根系,昔日“靠天等水”的地块,如今变身“旱涝保收”的丰产田。今年春夏,我区遭遇短时连旱,玉米卷叶打蔫、土地皴裂,旱象露头。水利人员迅速采取“干渠+泵站+蓄水池”协同调度模式,抢回受旱农田的生机。
协同作战,灌溉为民。这个夏秋灌期间,来自自治区水利调度中心、县(区)水利主管单位、渠道管理单位的干部职工不停穿梭在田间、渠畔,摸清灌溉进度、听用水诉求、共商调度良策,提前化解用水矛盾。他们每日研判水情、灌情、旱情,每周复盘调度成效,每月通报取用水情况,确保每一次调度计划始终贴合实际需求。
自治区水利调度中心水量调度科负责人辛黎东说:“对付旱情,我们的办法是下好‘先手棋’,采取提前开灌、加大引水流量、错峰引水、跨渠联调、渠库互补、动态调蓄等措施。”
为确保调度指令畅通和调水工程安全运行,灌溉前期,全区各渠道管理单位提早对险工险段、淤积渠道、老化设备进行全面维修养护,以“零隐患”状态保障灌溉水网畅通。遭遇强降雨天气时,快速响应、及时研判,快速进入“迎战”状态。保供水,不仅要紧盯雨情、水情、汛情、渠道运行水位和流量,还要高效处置突发情况。
7月1日,正值中部干旱带旱情严峻、固海灌区玉米二水灌溉攻坚的关键期,长山头泵站的“电力命脉”面临断线跳闸风险。固海扬水管理处全员进入战斗状态,机组启停、水位调控、渠道巡查,每个环节严谨部署、反复确认。最终,原计划3个小时的检修任务,仅用时1小时52分钟便顺利完成,将停电对灌溉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。
据了解,在全区夏粮增产实现“二十二连丰”的情况下,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,实现了“节水增效、丰产增收”的双赢。(记者 裴云云)
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

收割机在玉米田里穿梭作业。
金秋十月,收割机在平罗县灵沙乡东润村匀速穿梭,饱满的玉米粒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粮仓。“一天要收120亩呢,粮仓满了,心就踏实了。”10月14日,在东润村大片玉米地里,种植大户李壮笑着说,“今年我们准备充分,农机检修提前半个月完成,合作社统一管理和技术服务,产量提升的同时成本还降了8个百分点。”
“目前,全县合作社、粮食企业已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,对2.6万亩地实行保底价收购。同时,烘干、脱粒、仓储全程机械化,损耗率下降至1.2%。”平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,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正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,指导农户做好后期管理,随着收割期的结束,农田进入紧张的晾晒与归仓环节。
截至10月15日,今年全区935.11万亩秋粮作物,已收获749.4万亩,进度达80.1%。预计未来一周,剩余秋粮作物将全部归仓,各地正加紧调度农机具,抢抓晴好天气推进收尾工作。同时,粮食收储企业全面开秤收购,市场收购价稳中有升。
“现在种子、肥料公司都统一管,我们只管按标准种,种地还有补贴,每亩收入比去年多了近300元。”灵武市郝家桥镇郝家桥村种植大户、家庭农场负责人孙乐笑着算起今年的收益账,亩产预计比去年高出近100公斤,加上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到位,田间管理更科学,病虫害防治也及时,收成有了保障。
近年来,全区聚焦良种、良法、良田、良机、良制融合,创建玉米、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4个、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推进县8个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示范区20个。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、北斗导航精量播种、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、水稻精量旱穴直播、高油高产大豆综合栽培等25项高产技术,推动粮食生产向标准化、集约化迈进。
“我们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到县、乡、村,并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资金9.53亿元,构建‘价格+补贴+保险’三位一体扶持体系,让种粮农民吃上‘定心丸’。”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,全区已投入12.74万台农机具保障秋收,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、稻麦收割机等主力机型占比超六成,大幅提升了收获精度与效率。同时,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产后服务体系建设,推进烘干清选设施共享共用,避免因阴雨天气造成霉变损失,确保丰收成果稳稳握在手中。(记者 李昊斌 文/图)
优质粮食工程绘就粮安新图景
金秋时节,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在广袤田野铺展,秋粮收购也正有序推进。
这几天,平罗县高仁乡六顷地村种粮大户侯宝成刚刚把田里的玉米收割完毕。今年,他的50亩小麦喜获丰收,粮食刚入库,粮款与补贴便实时到账,“一年忙下来,收成好、收益稳,种粮更有奔头了!”
“藏粮于地”,更要“藏粮于技”。我区将原粮储备生产基地建设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相结合,创新运用“基地+龙头”订单农业带动模式,以科学管理激活粮食生产潜能。通过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,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。全区各地对基地推行“五统一”管理——统一种植品种、统一测土施肥、统一田间管理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机械收获,通过良种良法推广与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,推动粮食产能与品质同步提升。
今年,我区超额完成了2025年小麦基地建设任务。截至目前,全区基地小麦种植面积13.71万亩,收购储备小麦5.62万吨,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37.1%和151.89%,预计将我区储备小麦本地化率提高至74.21%。小麦整体质量为近3年较好水平,收购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。从全国小麦产区来看,宁夏成为小麦价格高地。
从“种得好”到“卖得好”,再到“产业强”,我区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。立足宁春小麦、宁夏大米、亚麻籽油等特色优质粮油资源,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,促进产购储加销“五优联动”,通过优质粮油订单种植,构建起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、产业提质的良性循环。
走进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,全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,在机器的轰鸣声中,今年新收获的稻谷顺着传送带经过10余道工序,变成优质大米,再从银川出发,奔赴千家万户的餐桌。宁夏兴唐米业通过建立水稻育种基地,每年精心选育数十个水稻品种,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、耐旱性强、抗病性好的水稻作物进行提纯复壮,并抽取米粒大而饱满的单穗进行育苗,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优质品种的扩繁种植。
目前,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达20余家,遴选“宁夏好粮油”产品78个,培育“中国好粮油”品牌6个,宁夏广银米业等6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植示范基地,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。
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良田、良种、良法的集成发力,让基地大面积单产稳步增长,真正实现“宁夏粮仓装宁夏优质粮”。2024年底,全区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144.03亿元,今年底预计达到160亿元。(记者 赵磊 实习生 马晓月)
“光盘行动”引领餐桌文明新风尚

单位食堂也是践行“光盘行动”的重要阵地。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当下,“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”的理念已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。10月13日,记者走进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熙珍烤肉唐徕花园店看到,每张餐桌旁都贴着一个二维码牌,周边字体印着“熙珍家菜量大 请您少点勤加”,与桌上锃亮的烤盘、精致的蘸料碟相映成趣,传统美德与现代餐饮的烟火气在此刻巧妙融合。
“这种温馨提示确实很醒目,在点菜扫码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,而且我们人数少,可以点小份菜,不仅不浪费,还能品尝到很多种类!”正在用餐的市民周婧点赞道。
熙珍烤肉唐徕花园店店长缪淇东介绍,顾客入座扫码时,手机界面会弹出提醒“反对食品浪费 请您适量点餐”,这样的贴心提示,既避免了顾客因不熟悉分量而点多,也让节约理念在沟通中自然传递。除了点餐时的主动引导,商家在剩菜打包环节也下足了功夫。
“我们去年推出了餐盒免费的服务,就是希望能打消顾客打包的顾虑,鼓励大家把剩余菜品带回去,减少浪费。”缪淇东说,起初团队担心会增加运营成本,但实际运营下来,不仅顾客好评不断,食材浪费率也下降了,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做好节约服务的决心。
不仅是餐饮企业,单位食堂也成为践行“光盘行动”的重要阵地。“我们食堂每天中午要接待220名左右的员工用餐,人数相对固定。”宁夏电信员工食堂厨师长赵洁介绍,他们从食材采购源头就拧紧了“节约阀”,进货时严格卡量,每天都会根据用餐数据、菜品剩余情况,结合当天的菜单精准核算食材采购量,这样既保证食材新鲜,又从根本上避免了因采购过多导致的食材浪费。
对于用餐后确实剩余的少量食物,宁夏电信员工食堂也提供了贴心的打包服务。“我们在食堂出口处准备了干净的打包盒,员工如果有没吃完的饭菜,都可以打包带回家,避免浪费。” 赵洁表示,起初主动打包的员工并不多,后来随着节约理念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员工愿意将剩余食物打包,“现在每天都有不少员工主动打包,这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,更是节约理念深入人心的体现”。
民以食为天,食以俭为先。“光盘行动”的深入践行,既是对粮食安全的守护,也是对文明素养的培育。如今,“光盘”早已成为一种共识,节约也已成为一种习惯,这股文明新风正吹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。(记者 徐琳 文/图)